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四)

发布日期:2022-08-02   浏览次数:

  徐州泥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新石器时代的邳州市大墩子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屋模型,既可看出当时的先民已经脱离了穴巢宿居的阶段,并展现出泥塑艺术成就。

  大墩子文化遗址和新沂市马陵山下的“大汶口文化花厅期”遗址出土的各类器皿都可以说明,当时的居民已能识别土质,选用不同的质料,塑造功能不同的器皿。

  泥塑,是以泥为原料塑形的艺术,但为了便于长久保存,往往烧制成陶塑。陶塑包括泥玩具、陶佣等。

  徐州古代泥塑的代表作,应属1984年在狮子山出土的数以千计的汉兵马俑,均显示出徐州的泥塑艺术已达到完美的境界;徐州的泥玩具制作从汉代开始。从周边汉墓中出土的文物来看,有许许多多陶狗、陶猪及陶猪圈等泥制品,与汉代王符在《潜夫论》中所说的“泥车瓦狗”相互参证,反映了汉代塑型玩具的高度成就。

  在随后的年代里,徐州民间泥塑玩具日渐增多。明、清时代,徐州市面上出现了泥猴、刀马人、泥老虎、泥兔子及泥鸽哨、泥牛角哨等泥玩具,其中以泥模最为普及,而泥模又以沛县泥模为代表。

  徐州泥塑的代表性艺人除了有丰、沛县以制作泥模、泥娃娃为主和新沂、邳州、睢宁以制作各种泥玩具为主的艺人外,市区还有一批代表性艺人,如:卜昭信、李本华、孙美玉、崔守址、周光臣等。

  徐州泥塑以其深刻的人文精神、达观的人生态度和淳厚的乡土风情,展现了徐州6000余年的历史。泥塑作品色彩运用上以传统的民间色彩为基色,色彩鲜艳明亮,观赏性强、知识性强,能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但是目前随着现代化、机械化的大发展,传统化、乡土化的个体制作难以开展。泥塑作品虽然成本低,但费时耗力,许多艺人难以养家糊口,纷纷改行。亟待对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



  汉王地处徐州市西南近郊,与安徽交界;东邻徐州云龙湖风景区,境内群山起伏,大小山头有136座,储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竹叶石、汉白玉等20多种优质石材。靠山吃山,当地人民祖祖辈辈靠打石凿刻谋生,技艺世代相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汉王石刻艺术,同时也造就出了一代代技艺精湛的石刻能工巧匠。

  经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汉王的石刻、石雕就已很普遍。在徐州周围的平民百姓或官吏甚至王侯的碑石上,无不印记着汉王石刻能工巧匠们的斧凿之迹,尤其是被称为徐州汉代三绝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砖和汉兵马俑”的精品中,无不映现出汉王石刻艺人们的高超技艺,走进今天的徐州汉画像石馆,琳琅满目的汉画像石有三分之一出自汉王境内,其中工艺最精湛、艺术性最精美的几块也出自汉王镇。现今,徐州汉画像石馆的镇馆之宝《力士图》就出自铜山县汉王镇,这幅画像石的拓片,曾经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汉王的石刻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踏入汉王的土地,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凿石声,这里的人民建石房、刻石头用具、砌石头门楼、修石桥、刻石碑、刻石头艺术品,他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石刻,其用途也由家用品一跃成为受市场青睐的商品,石刻的经济效益吸引着当地人民不断的从事劳作。

  汉王石刻在群众广泛的参与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骨干队伍,20多位50年代的老一辈石刻匠人——张梦勋、张梦红、张文秀、张贯荣、王广东等人带着家乡人民的重托,远上北京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建造的石刻工程。如今,董文生、张文臣、张学步、张学革等一批艺人以其精湛纯熟的石刻技艺闻名遐迩,代表了当今汉王石刻的艺术水平。1988年汉王镇以其突出的石刻艺术成就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被命名为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石刻”。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汉王民间石刻虽已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产业,但由于人民更多追求石刻的经济效益,传统的石刻人才更多的从事大型的机械加工,而忽视传统的手工技艺,传统的石刻精细手工技艺濒于失传,汉王传统的石刻技艺亟待保护。



  扎制(花灯)技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据史料证实,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扎制技艺。花灯,又名"彩灯",是扎制的一种,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本地区的民间花灯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特色,还在造型设计、材料选择和扎制技巧上采用新的元素,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徐州花灯扎制工艺风格。

  徐州地区的花灯扎制技艺在内容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从工艺制作上大致分为:普通类和高雅类。普通类大都取其形或取其意;高雅类则形神兼备,立意高雅、惟妙惟肖、色彩丰富、细致华贵。

  目前,徐州有许多扎制艺人,其中代表性艺人有:曹开君、申玉和、张家鑫、马敬昌、武西奎、单文斌(风筝)、叶来财、程德林等。他们的作品都曾在国内、省、市各类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奖。在这些扎制艺人中,曹开君的扎制作品是最具特色和创新力的,也是最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曹开君的花灯扎制风格是在继承传统扎制的基础上,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探索、苦心研究,多次去苏州、北京、天津学习观摩,并通过不断创新逐渐形成的。他是最早把汉画像融入花灯里,吸取“秦淮花灯”和“自贡花灯”的精华,结合铁艺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与欣赏收藏价值的花灯,成为市内同行的领头羊。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徐州花灯扎制工艺已面临失传。加强对徐州扎制工艺这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势在必行。



  沛县织土布技艺主要分布在沿微山湖一带的沛县龙固镇、五段镇、杨屯镇、魏庙镇、胡寨镇等。

  清咸丰年间,黄河决口,各地灾民迁徙到微山湖沿岸,将本地织土布技艺带到沛县,家家织纺线,户户织土布,花色繁多,是沛县湖区人民保留较为完整的一种较古老的纺织工艺品。由于湖区人民相对偏僻的居住环境,使其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织土布纹样也因此一直保留浓厚的传统特色。沛县织土布技艺是湖区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因素的载体,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结合体。

  沛县织土布技艺是沛县湖区保留较完整的一种原始纺织工艺品。湖区女一般从十岁左右开始学习织锦,她们采用一种非常原始的木机,以通经断纬方法,挑换纬纱、手送木梭打织完成。其中最常见的是拼缝加工成床上用品、小孩的盖裙、披肩和衣服。织土布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即纺织中的"挖梭"工艺,经线在土布面上是贯通而不间断的,各色纬线仅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由于经纬线的交错,传统沛县织土布技艺只适合表现相对简洁的形。

  随着社会的转型、民众生活方式的嬗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各类织物更新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转化,加快了沛县织土布技艺的消亡。民间织土布艺人渐渐老去,现有艺人年龄老化,传统技术得不到系统保护,技术传承后继乏人。如不抢救,沛县织土布技艺将会濒临灭绝。



  沛县织土布技艺主要分布在沿微山湖一带的沛县龙固镇、五段镇、杨屯镇、魏庙镇、胡寨镇等。

  清咸丰年间,黄河决口,各地灾民迁徙到微山湖沿岸,将本地织土布技艺带到沛县,家家织纺线,户户织土布,花色繁多,是沛县湖区人民保留较为完整的一种较古老的纺织工艺品。由于湖区人民相对偏僻的居住环境,使其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织土布纹样也因此一直保留浓厚的传统特色。沛县织土布技艺是湖区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因素的载体,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结合体。

  沛县织土布技艺是沛县湖区保留较完整的一种原始纺织工艺品。湖区女一般从十岁左右开始学习织锦,她们采用一种非常原始的木机,以通经断纬方法,挑换纬纱、手送木梭打织完成。其中最常见的是拼缝加工成床上用品、小孩的盖裙、披肩和衣服。织土布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即纺织中的"挖梭"工艺,经线在土布面上是贯通而不间断的,各色纬线仅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由于经纬线的交错,传统沛县织土布技艺只适合表现相对简洁的形。

  随着社会的转型、民众生活方式的嬗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各类织物更新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转化,加快了沛县织土布技艺的消亡。民间织土布艺人渐渐老去,现有艺人年龄老化,传统技术得不到系统保护,技术传承后继乏人。如不抢救,沛县织土布技艺将会濒临灭绝。



  睢宁县云牌舞是徐州东南故黄河两岸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据《古邳镇志》、《睢宁县志》等资料记载,睢宁县云牌舞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89年(康熙28年)康熙帝南巡至下邳,当时邳地因自1668年遭受8.5级大地震之后,又连年遭受黄河多次决口泛滥的水灾,加之赋税一直没有减少,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困苦。邳州人陈肇宪为拦道上疏灾情,组织了十多名女童以表演民间云牌舞的形式,巧妙打出“水患无情皇上有情”的字样。康熙大帝观后,迅速责承江苏抚臣洪之杰率州牧孙居湜再度调查复奏,结果获旨免去邳人二十年所欠租赋银粮。从此,下邳云牌舞轰动中原地区,后随世代有序传承,又改称“睢宁县云牌舞”。

  传统云牌舞是由地方扇子舞演变而来。初创时由8—16位女童手拿云牌,通过舞动有序,不断地变化队型,以表现秋天的夜晚明月上升、云彩飘动的情景,再将不同的云图组成吉祥文字,突出舞蹈主题。起初,天空中出现浮云、淌云、穿花云、接云、挫云。一忽儿天气变化,乌云满天,由乌云到风云,由风云到浮云,由浮云到卷云,由卷云到雨云,继而转入暴风骤雨。不多时,雨后天晴,由小磨云到大磨云,蹲云到巧云,以致叠成“天下太平”四字。它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在秋天夜晚看巧云,渴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的心情。

  云牌舞自起源以来,一直在睢宁地区世代有序传承。清代至解放前,云牌舞主要以自娱自乐为主,在每年春节前后和4月初8下邳羊山庙会之日,云牌舞便作为活跃节日气氛的主要节目。解放后,云牌舞得到繁荣发展。1956年冬,睢宁县云牌舞参加江苏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获得省级优秀节目奖和演出奖。后又经江苏省群艺馆专业舞蹈老师石昭则和省歌舞团鲁其贵同志整理加工改编,于1957年3月与睢宁落子舞一同赴北京天桥剧场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受到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近50年来,睢宁县云牌舞又结合吸取了各地民族舞蹈的动律不断创新发展,并一直活跃在徐州大地及周边地区的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兴趣的转移,加之老艺人年龄偏大,散失断代现象严重,云牌舞已处濒危状态,亟须加以认真保护。



  丰县坠子,亦称“徐州坠子”,又称“坠子书”,因主要伴奏乐器坠琴而得名。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

  丰县坠子的前身为渔鼓坠,渔鼓坠又是由渔鼓(又称“道情”)衍变而来。丰县渔鼓坠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清末民初,丰县王沟镇渔鼓坠艺人王本来、孙合生等去掉伴奏乐器渔鼓,开始用坠琴伴奏,自此,丰县坠子应运而生。

  丰县坠子属板腔体,说唱兼备,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三根弦)、简板,也有用竹板、小堂鼓的。板式有大慢板、垛子板、莲花板、飞板等。

  丰县坠子曲目非常丰富,传统段子有《小姑贤》、《郭巨埋儿》等100余个,其中中长篇大书有《金鞭记》、《张廷秀私访》等百余个;新书新段子有数十个。无论传统段子、长篇大书还是新曲目,都有曲折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如歌颂爱国主义、民族英雄,鞭挞邪恶,歌颂公德、正义等,对创建和谐社会,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丰县坠子的演唱形式有单档、双档、多档,因演员多少而异。丰县坠子的伴奏乐器和说唱风格独具特色,演唱风格既质朴典雅又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郁,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亮丽的小花,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很受观众欢迎。

  丰县坠子的鼎盛时期是二十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著名坠子演员有李秀荣、贾教祥、于教芝、王教银、刘永长、范筱英、黄昆溪、徐玉兰、孙秀芹等,著名琴师有王教宪、刘元忠等。1951年徐玉兰、范筱英等在上海参加抗美授朝募捐义演,上海唱片社录制了他们演唱的《十女夸夫》。1956年、1957年李秀荣参加江苏省、徐州地区曲艺汇演,均荣获一等奖。1958年,在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中,范筱英、黄昆溪演唱的《姑娘的心事》荣获优秀表演奖,并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央领导接见。新时期著名的丰县坠子艺人有黄小玲、王德伦、侯朝侠、杨素珍等。侯朝侠曾荣获全军文艺汇演大奖。黄小玲演唱的《呼延庆打擂》、《兵困天官府》1986年由齐鲁音像出版社、中华唱片社出版发行。

  目前,丰县坠子也和许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观众与日俱减,全县乃至全市能常年坚持演出的艺人仅有黄小玲、王德伦夫妇。这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已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