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徐州文化馆官方网站

文化资讯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彭城七里·遇见非遗”暨竹语——彭咪竹编作品展开展!

发布日期:2025-07-16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25-07-18_171930_703.jpg


  为充分挖掘和宣传“彭城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7月15日,“彭城七里·遇见非遗”暨竹语——彭咪竹编作品展在徐州文化馆国潮汉风·文化驿站(倒马井历史文化街区)开展。


  活动由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徐州文化馆(徐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


微信图片_2025-07-18_171935_598.jpg


微信图片_2025-07-18_171939_081.jpg


彭城七里承载着

老徐州的烟火记忆与千年文脉,

非遗在此不是历史符号,

而是鲜活的文化基因。


  展览精心遴选彭咪30余件竹编作品,从生活器物精致茶具到艺术装置家居摆件再到可以佩戴的随身饰品,作品多视角地展现了竹编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多元表达。观众走进篾丝交错的艺术世界,可以直观感受到非遗技艺的温度与魅力。


1752831414243191.jpg


  泉山竹编(彭氏)历经数代传承,将竹的坚韧化作经纬艺术。作为第四代传人,徐州泉山竹编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彭咪以创新为翼,突破“无稿”“无胎体”边界,创“经纬插扭法”“低温火炙法”,在“彭氏竹编瓷胎扣丝”中融入汉文化元素,形成“套色细密扣丝”风格,让传统竹编走进现代生活。


未命名-5.jpg


  开展仪式上,彭咪将竹编作品《彭城》捐赠给徐州文化馆,并分享了自己的竹编创作心路历程:展览起名为“竹语”,就是听竹子说话、与竹子对话,我就是一个和竹子说了30年话的徐州手艺人。感谢徐州文化馆举办“彭城七里·遇见非遗”展,让竹子有了说话的空间。


微信图片_2025-07-18_172008_742.jpg


微信图片_2025-07-18_172013_416.jpg


  彭咪捐赠的仿中国印章的竹编“彭城”,其二字源自徐州文庙城下城遗址出土的一个陶钵。考古人员从陶钵出土地层判断其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拙朴的“彭城”或为使用它的工匠所刻。


未命名-7.jpg


  彭咪回忆,当自己第一次在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看到陶钵时,即有了创作的冲动:“‘彭城’是徐州考古发现的第一幅书法作品,也是徐州的一张名片、一个符号。”


未命名-6.jpg


  参观中,民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孟炳华称赞:“这里的每一件作品不仅是精湛技艺的呈现,更是物与心的对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2024年,徐州非遗保护传承纵深推进,新命名市级非遗项目57项,培育“非遗工坊”10家,新增市级非遗公交专列两条。“文化馆+景区”模式嵌入非遗展演、民俗体验,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微信图片_2025-07-18_172035_059.jpg


  “这个展览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非遗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带着温度走进市民生活。彭咪的竹编作品契合了非遗传承发展的理念——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徐州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孝军表示,近年来,徐州文化馆在倒马井国潮汉风·文化驿站”举办系列非遗展演、体验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未来,文化馆将持续推动非遗与现代设计、科技、教育融合,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文字 | 张瑾 王艺宁

  图源 | 徐州文化馆提供

  编辑 | 梁玮钢



服务热线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众号